第152章 局面惡化
遼寧1950 by 過渡形態
2023-1-16 17:27
杜魯門雙手扶額,在自己的辦公桌後閉目養神。
桌面上有著數份今天早上的報紙,其頭版頭條無壹例外是王炳南昨天下午在聯合國第六屆全體大會上的講話。中國代表團剛剛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就拋出這麽有殺傷力的演講並不在美國政府的預料之外,倒不如說他們不趁此機會好好展示自己的強大才奇怪。
王炳南在萬國宮的演講被部分廣播電臺進行了實時轉播,當時美國政府的核心決策者們都坐在壹間小房間裏面仔細聽著。他們最擔心的並不是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打打嘴炮,而是他們主動向全世界公開遼寧省穿越的消息。
如果他們真的公布這個秘密,那就意味著他們掌握了歷史進程的解釋權,美國政府將再也無法向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如果中國人聲稱在二十壹世紀的時候,美國已經成為壹個瘟疫橫行、毒品泛濫、總統昏庸、體制混亂的國家,那麽美國已經岌岌可危的國際威信勢必崩潰。
好在中國大使在整場演講中都沒有提及有關遼寧省的事情,只是像往常壹樣揭露美國的真面目罷了。
報紙上對這場演講的評價不外乎是:“惡龍蘇醒時的咆哮多麽令人感到憎惡”、“共產主義的惡魔在聯合國大會上妖言惑眾”、“自由世界絕不應該容忍獨裁國家的汙蔑”。
不過就在這件事情上,美國國會也沒能給杜魯門放松壹點標準,他們在上壹場質詢會議中責備杜魯門沒有讓駐聯合國大使奧斯汀立刻在中國代表團發言後進行反擊。最近幾天時間裏國會已經成為了杜魯門最頭疼的問題,短短幾天時間裏他頭上被戴的帽子都快能疊到天花板上去了。
無論杜魯門在質詢會議上如何解釋自己是出於國家現狀才和中國人簽訂那種停戰協定的,議員們都堅決不同意執行協定的內容。眾議院議員麥卡錫已經提出壹份提案,內容是以立法的方式禁止美國政府繼續進行那種“駭人聽聞的叛國罪行”。
為了防止這份完全不理智的提案得到通過,杜魯門發動了自己的壹切力量,試圖讓那些被憤怒沖昏頭腦的國會議員能夠清楚地認識到美國今日的危機有多麽緊迫。他甚至在國會上公開表示,即使這份提案在議會中得到表決通過,他也會用總統權力阻止其施行。即使他的幕僚們建議他不要在這種時候直接和國會做對,因為這會對美國國內的政治穩定造成嚴重的傷害,但是杜魯門已經顧不上那麽多了。
國會為杜魯門制造的麻煩遠遠不止阻礙停戰協定的執行,在昨天上午的時候,針對總統杜魯門的彈劾案已經被受理,不日將進行調查和表決。壹旦表決得到通過,杜魯門將會迎來壹次極不光彩的下臺。雖然國會中已經有不少議員冷靜下來,對這個彈劾案謹慎地表示反對,但是依舊有過半數議員認為本屆政府已經不適合繼續執政。
杜魯門沒有對彈劾案作出太大的反應,他早就已經決定在正式表決開始之前辭職,將總統位子讓給在幾天前剛剛接任副總統的艾森豪威爾。
由於美國民眾和國會的註意力完全被中國人吸引過去,原副總統巴克利的辭職沒有引發太多關註,艾森豪威爾接任的過程也並未受到阻撓。在獲取了美國政府已知的所有信息之後,艾森豪威爾與杜魯門在大多數長期政策上達成了共識,這讓杜魯門深感放心,他現在需要壹個足夠沈穩的繼任者,能在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攻勢下頂住壓力。
二人在單獨會面的時候也討論了如何安撫國內的激進分子,以免他們裹挾民眾倒逼政府作出某些短視的政策。像麥卡錫這樣的極端反共分子只會讓更多高級知識分子同情共產主義者,對美國國內的維穩只能起到反效果。但是正因為他的極端傾向,他贏得選民支持的能力很強,而且很合國內的大財團的胃口。
而說起國內的那些大財團,杜魯門更是氣不打壹處來,這群人剛開始的時候完全不體諒政府在外交上的難處,頑固地認為中國人在虛張聲勢,堅決不同意出讓自己在亞洲殖民地的既得利益。中國人表現得咄咄逼人之後,又有不少人強烈要求政府和中國人媾和,以免影響到國內市場的狀況,尤其是已經岌岌可危的股市。
美國政府不得不顧忌這些掌控著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他們的想法在美國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就杜魯門目前所知來看,這次的國會彈劾風波的背後就有著不少在東亞地區頗有產業的大人物。議員們不管是收錢了還是沒收錢,都願意看到杜魯門政府垮臺,畢竟壹次重新洗牌過後,大家都會有壹些機會。
唯壹稍有好轉的困境是美國民眾的抗集體議,杜魯門政府簽訂的這份停戰協議雖然讓絕大多數人感到非常不滿,但是總算是壹份可以用來確保和平的協定。許多民眾在看到那壹紙協定之後就乖乖回到城市和工廠中上班了,完全不擔心協定本事是否真的能帶來和平。
民眾態度的放松多多少少能在之後影響到國會裏的議員們,杜魯門認為自己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把那份停戰協定徹底執行下去,避免在任何事務上和中國人直接交鋒。只要能夠完成這件事情,他就可以放心地甩手不幹了。
“總統先生?”壹個熟悉的聲音從門口傳來,杜魯門擡頭壹看,發現是馬歇爾站在門口。
“請進來吧,這會兒又是什麽事?”杜魯門招招手說道。
“是北約那邊的事情,他們說蘇聯人從東德撤走了大量的裝甲部隊。”馬歇爾走到杜魯門的辦公桌前,將壹個文件袋放到桌面上。
“他們最近不是壹直在撤兵嗎?”
“是的,但這壹次的規模很大,如果我們的分析是準確的的話,在這輪撤軍之後,蘇聯人將失去在兩德邊境發動大規模進攻所需要的兵力,僅保留了足以進行防守的兵力。”
“這是不是和斯大林去北京有關系?”杜魯門問道。
莫斯科發生的種種情況自然瞞不過北約的各個國家,斯大林最近在蘇聯內部的壹系列舉動堪稱是大刀闊斧的改革。似乎那個咄咄逼人的紅色沙俄正在放下手中的武器,縮回自己的領土上安心冬眠。而蘇聯紅軍在兩德邊境地區的壹系列撤軍活動引發了北約總部的高度關註,不少人擔心這是發動戰略進攻之前的欺詐活動,但壹段時間下來,蘇聯人的撤軍行動被證明是認真的。
斯大林在蘇聯高聯層會議上不停強調接下來的國內工作是以改革經濟體制,發展國民經濟為核心,目前的蘇聯紅軍完全能承擔起保家衛國的重任,不必要繼續擴軍。他的種種言行讓北約情報機構感到非常不適應,也讓各國政府憂心忡忡。
美國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將本土上的兩個裝甲師派遣到西德駐紮,此舉不僅引發國內反戰組織的反感,也讓歐洲人非常不快。畢竟蘇聯人在這段時間裏主動撤軍,不斷地向北約陣營釋放和平的信號,但是遠隔重洋的美國卻壹直在增加兩德邊境的兵力,大有蘇聯人不進攻就換我們進攻的架勢,這和美國壹直宣稱的防禦策略相互矛盾。
“我們認為斯大林和毛很可能達成了某種初步的共同防禦協定,這是他們敢於減少沖突前線的兵力的底氣。”
“妳是說,斯大林可能已經請求中國軍隊的保護?”杜魯門有些難以置信,他們在之前壹直以為斯大林這種作風強硬的領導人不會考慮讓他國軍隊到本國領土上駐紮。
“我們目前沒有證據,但是就斯大林親自前往北京這件事來看,俄國人已經在向北京主動示軟。他們之間很可能達成緊密的合作關系,這對我們的工作十分不利。”
“如果中國軍隊真的到了歐洲,這會對我們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這就要看他們的規模和軍種配置了,”馬歇爾有些為難地說道,“如果只是空軍部隊,用來反制我們的戰略轟炸機群的話到還好,但如果他們布置了壹到兩個旅的裝甲部隊,那對我們在歐洲的防禦情況將是毀滅性的。”
認真吸取朝鮮戰敗經驗的美軍參謀部認為,在地空協同的正規作戰中,中國軍隊壹個裝甲旅就能突破北約軍隊兩個軍的防禦陣地。雖然之前蘇聯紅軍的裝甲集群也能打敗北約地面部隊,但是他們的規模龐大,需要大量的後勤供應來維持。如果是那支未來軍隊的話,估計能在法國投降之前占領巴黎,而且他們所需的後勤非常有限。
想要阻擋他們的話,北約面臨的防禦壓力就太大了,很難保證在那種情況下法國人還願意和英美兩國站在壹起,這種情況並非沒有先例。
“我認為毛不會願意使用他們手上最強大的戰略部隊為蘇聯人服務的。”杜魯門說道。
“我的看法與您壹致,但即便如此,中蘇兩國之間的緊密合作恐怕難以阻止了。”馬歇爾有些懊惱地說道。
白宮幕僚團原本制定的戰略方案是,對蘇聯壹邊施壓壹邊拉攏,對中國保持服軟的姿態,盡量先擊敗蘇聯再合力對付中國。但是這種理想中的方案建立在斯大林本人毫無長進地追求霸權主義的情況下,現在事實已經證明斯大林正在做出改變。
現在看來,中蘇兩國之間談崩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北約內部的壹致性卻難以保證。雖然英國首相艾德禮和法國總理都在華盛頓會議的時候信誓旦旦地保證他們會和美國站在壹起,但是從歐洲傳回來的消息卻是英法德三國民眾正在進行浩浩蕩蕩的反戰運動。
另壹方面,由杜魯門牽頭想要在北約內部進行的情報和科研共享也是困難重重,剛剛組建的中情局和英國的軍情五處之間明爭暗鬥,壹點也沒有竭誠合作的樣子;而科研共享這件事遭遇的阻力比情報系統大得多,北約各國都要求對方先公開提供自己的技術。美國的相關部門強烈反對成果共享,他們認為英國人的軍情五處肯定會在壹年之內把北約的所有技術機密轉達給蘇聯人,而英國人則認為美國人包藏禍心,想要借此進行不正當的商業競爭。
“有時候我真的希望我們能夠完全支配這些不聽話的盟友,他們只會為了蠅頭小利出賣整個自由世界的未來。”杜魯門憤憤不平地說道。
“至少他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跟中國人私下串通,我們的合作還是有壹定的基礎的。”馬歇爾話還沒說完,語氣就變得有些信心不足了。
杜魯門看得出他的擔憂,英法兩國現在沒有私通共黨不代表他們以後不會這麽做,就現在歐洲民眾的狀態來看,這個以後估計不會等太久。
“我們的軍備整頓計劃情況如何,軍備局的那群老頑固能夠理解我們的新的需求嗎?”杜魯門決定先換個話題。
“參謀部已經向他們提出了全新的裝備要求,至少就目前來說,軍備局並沒有提出什麽反對意見。”
在美國調整了作戰戰略之後,參謀部向軍備局提出了壹系列的新式需求,讓技術官員們大感困惑。不過到目前為止,杜魯門覺得他批準的那些預算要求還是有些效果的,美軍需要在未來五年的時間裏大批換裝先進裝備,以便執行他們的本土防禦計劃。
“那泰勒博士的項目進展如何?”
“情況不是非常樂觀,我們按照您的要求將他們轉移到了地下堡壘進行工作,他們保證會在七月到來之前拿出壹個可靠的原型裝置進行試驗。”
“盡量催壹催吧,我們很需要那壹點陽光。”